服务青年
首页 > 服务青年 > 正文
地理与环境学院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纪实
发布时间:2025-03-24 来源: 浏览次数:

寒假,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鼓励学子走出课堂、投身社会,在实践中锤炼本领、提升素养。学院900余名学子踊跃报名,组建211支实践团队,奔赴祖国各地,开展返家乡调研、母校回访、红色足迹寻访等一系列形式多样、内涵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。他们的足迹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与乡村的田间地头,用实际行动履行青春的誓言,以辛勤的汗水谱写成长的华章,在寒冷的冬日里绽放出青年独有的绚丽光彩。

青鸟归巢,赤心兴乡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,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。”在这一时代召唤下,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理想、满载热忱,35支团队的175余名同学积极投身“返家乡”实践活动,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,助力乡村振兴发展。

“绿野仙踪环保小队”深入济南常春藤社区,围绕环境保护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。队员们精心设计宣传海报、广泛发放环保传单,环境本2301班的陈梦真同学以热带雨林为例,为居民与孩子们生动讲解生态多样性知识,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努力让“热爱自然,保护环境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“禁燃先锋队” 走访齐鲁大地,调研烟花爆竹禁燃政策的实施现状,收集居民反馈,通过数据分析为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。与此同时,多名同学扎根社区,积极参与环境清洁、敬老帮扶等志愿服务,以实际行动温暖基层每一个角落。

经纬交织,丈量山河大地;赤子丹心,映照乡土情深。 地理学子以专业知识为笔,勾勒乡村振兴蓝图;以实践行动为墨,书写青年担当。他们开展生态调研,筑牢绿色发展基石;进行科普宣讲,点燃环保意识星火;助力社区改造,焕新乡村宜居环境。他们在大地上耕耘,在实践中成长,终将绘就一幅属于青春的壮丽画卷!

情牵母校,助梦启航

桑梓之情深,母校恩难忘。怀揣对学弟学妹的关切与祝愿,地理与环境学院17支母校行实践团队、90余名学子奔赴全国多所中学开展宣讲活动,以亲身经历和真挚分享,为莘莘学子点燃筑梦之光。

“师一筑梦团”走进莱州市第一中学,团队结合自身求学经历,回顾山东师范大学自1950年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,向师弟师妹们详细介绍其在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深厚积淀。“梦牵西城团队” 走进济南西城实验中学,向校内学子详细介绍地理、环境等专业优势,剖析学科前景,分享丰富的学术资源与实践机会,为学弟学妹提供专业选择的参考。

铭记师恩,初心如磐;躬耕教育,薪火相传。 一场场深情的交流,一次次耐心地解答,化作学子们成长路上的点点星光。未来,他们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,接续奋斗,以青春之力托举教育梦想!

踏寻烽火印记,青春对话历史

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,信仰是最深沉的力量源泉。地理与环境学院41支团队、共200余名学子沿着红色足迹,深入烟台、菏泽、济南等地,在革命的热土上感悟峥嵘岁月,传承红色基因。

在烟台杨子荣纪念馆,队员们翻阅着泛黄的手稿,聆听抗战英雄的英勇事迹;在菏泽冀鲁豫纪念馆,他们穿梭于复刻战壕,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;在滨州醴泉的弹痕城墙下,济南解放阁的斑驳石阶旁,他们与老区居民围坐畅谈,聆听烽火岁月的口述记忆。

“红脉寻根团”架起“记忆之桥”:他们与纪念馆守护者深度交流,挖掘文物背后的温情故事,还带领当地孩子共绘“我心中的英雄”,用画笔再现祖辈口耳相传的英雄传奇。“以我辈之步伐,续写未竟史诗”的青春誓言,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回响。

红色血脉,在传承中澎湃不息,在创新中源远流长。队员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通过VR技术、互动问答等方式,让红色故事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在青年面前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:铭记,是最好的缅怀;传承,是最坚定的告白。

研技前沿,创领新潮

科技创新,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地理与环境学院7支团队的60余名学子深入科研一线,探索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路径。

“新质生产力调研队”深入鲁南滕州,调研3D打印技术在产业革新中的应用,并在鲍沟镇探索“智慧农业+产业集群”升级路径;“聚源破浪队”聚焦抽水蓄能电站,分析“选址优化-并网调度-生态补偿”发展链条,绘制清洁能源评估图谱;“淄强不息小队” 研究淄博陶瓷、石化产业转型,提出“低碳技改+数字孪生”策略,助力传统工业绿色升级。

智启未来,匠心致远。地理与环境学院学子以科技为犁,深耕创新沃土。他们用遥感技术解析生态密码,用大数据贯通城乡经络,以智慧赋能可持续发展,以实践书写科技报国的青春篇章!

躬行实践,力学笃行;知行合一,道器贯通。这个寒假,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学子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,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本领。未来,他们将继续以奋斗为笔、以青春为墨,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,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!

供稿审核人:陶艺

编辑:马靖翔 肖雨琛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pre.sdnu.edu.cn/info/1043/14949.htm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