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聚焦
首页 > 媒体聚焦 > 正文
【中国教育报】让一流课程成为培养卓越人才的“金钥匙”——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
发布时间:2021-11-26 来源: 浏览次数:

中国科学院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四川大学……从2020年10月到2021年4月,喜讯陆续从生卓本1701班传来,全班多名学生通过推免、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,其中不乏“双一流”高校。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课程为本、创新引领的生命科学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厚积薄发,在本科人才培养上获得佳绩,让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培养卓越人才的“金钥匙”。

铸造一流本科课程群这把“金钥匙”

教育的本质是育人。“课程建设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?”“如何以创新引领卓越人才的培养?”这是学院多年来在本科教学中一直思索和实践的问题。学院优秀的教学传统,不断激发广大教师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心,71年来始终坚持优化课程体系,建成生命科学类一流本科课程群,铸造了培养卓越人才的“金钥匙”。

“学院课程建设有优秀的历史传承。一直以来,学院教师在本科教学上十分用心。在建系初期,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,师生利用几年时间,完成手绘生物挂图近千幅,这样的敬业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学院教职工。”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桂文介绍,从2001年国家精品课程“细胞工程”获批伊始,学院开始加强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,制定课程支持工作方案,不断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,在实践中优化培养方案。学院出资立项建设两批共13门双语课程、32门优质核心课程、26门各级精品课程、5门院级混合式课程,“微生物学”“生物信息学”“普通动物学”“细胞工程”等课程都名列其中,它们在学院的“孵化器”中茁壮成长、静待花开。

在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背景下,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强力助推器。在“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名单”中,山东师范大学总共8门课程入选,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共3门,占总数的37.5%,分别为“中学生物学教学法”“普通动物学”“微生物学”,均为生命科学类课程,表现亮眼。目前,学院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、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9门,生命科学类一流本科课程群逐步建成,成为一把闪闪发光的“金钥匙”。

高阶课程成为培养卓越人才的关键

有了这把“金钥匙”,如何转动人才培养的“门锁”?学院依托一流本科课程,组建卓越班级,建设高阶课程,分层设计教学,成为培养生命科学类卓越人才的关键。

“我们专业课基本都是双语课。”生卓本1701班学习委员王纯说,他们的专业课基本都是双语教学,考试也是双语试卷。大二学期初大类分流后,来自生物科学专业的47名学生通过自愿申报、层层选拔后,组成了一个新的班级——生物科学卓越教师班。他们是卓越人才的“幼苗”,正在期待一场“久旱逢甘霖”的浇灌。

“依托建设的众多一流课程,生命科学类的课程重新构建,建立适应卓越人才培养的高阶课程。课程以前沿研究成果为案例,以混合式教学、双语教学、全英文教学等多种形式授课。”副院长张鸿雁介绍。以专业课国家一流课程“微生物学”为例,课程负责人戴美学负责课程群顶层设计,教研室主任司红丽以课程思政为切入口,打破理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渗透瓶颈,教学经验丰富的李世国言传身教,指导新入职年轻教师张夙夙等做实验准备,青年教师常润磊利用学科背景,以全英文教学方式给国际联合培养班授课,卓越班双语授课,普通班中文授课,这样的分层教学设计让课程建设更贴心。

除此之外,卓越班的“生物化学”“生态学”“遗传学”“植物生理学”等专业核心课程也都采用双语教学,给卓越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学科素养基础。不仅如此,课程改革、混合式教学等的也基本是从卓越班试点,从点到面“处处开花”。

高阶的课程、先进的教学方式,让这些原本就学习成绩突出、综合素质过硬、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实现了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。“通过他们带动了整个年级、整个学院的创新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。”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谭效忠说,近3年,生命科学类学生主持完成国家、校级大创项目57项,发表SCI论文19篇;在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竞赛、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、全国大学生生物学竞赛等各项学科竞赛中,生命科学类学生获奖数量和等级均位列全省高校之首。“金钥匙”逐渐转动了卓越人才培养的“门锁”,打开了卓越人才培养的大门。

特色课程“敞开”卓越人才培养的大门

生命科学学院在山东省范围内率先开设“生命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”特色课程,组建学院创新创业导师团队,让卓越人才培养的“大门”愈发敞开。

“在‘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’的背景下,以往卓越人才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,主要以学科竞赛为抓手、培养参赛选手为主,覆盖面还不够广。”课程负责人之一李娜介绍,特色课程面向生命科学类学生开设,不仅有生命科学类创新创业基础知识,还进行创新创业模拟训练,更有导师团队走入课堂,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创新;课程还融入人文教育、素质教育、财务管理等创新创业实用内容。另外,导师团队通过课程,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,搭建“双创”平台,培养卓越人才“后备军”,反哺学科竞赛。

“我感觉这门课很实用,正是从这门课中,我学习到了如何参与创新创业。现在我负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已经进入国家级别评选。”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赵晨冉说,如今已经有300余人陆续进入课堂中学习创新创业知识。在课外,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也定期举办沙龙,交流创新创业大赛赛况,对于经典项目、新奇点子进行讨论学习;同时,师生通过月组会制度,互相学习、共同进步。“通过一年多的不断学习,我参与指导的‘护航食安——新型试纸条光热读卡仪’获得第七届山东省‘互联网+’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。”青年教师王恬说,正是通过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,促进了自身科研转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,收获颇多。

在生命科学类培养方案中,同时设置“科研实践”“科学素质实践”两门实践课程,激励学生听大师讲座、进入实验室,提高实践环节的比例,让学生真正“动起来”,提高创新创业能力,让卓越人才培养的大门不断敞开。

“多年来,学院将课程建设置于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,重点围绕课程体系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,依托生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、生物技术山东省一流专业,建成了生命科学类一流课程群,不断输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卓越人才。”杨桂文介绍,学院将继续加强对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持续推进“学习革命”向“质量革命”纵深发展,助推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跃上新台阶。

【原文链接】http://app.jyb.cn/zgjybapp/szb_wap/detail.html?id=1637885914715_602244&newsPaper=%E4%B8%AD%E5%9B%BD%E6%95%99%E8%82%B2%E6%8A%A5

Baidu
map